发布时间:2025-10-17 11:24:07    次浏览
保监会警示“贴条险”风险证券时报记者曾福斌近日,一款手机应用(APP)推出的“贴条险”服务引发了消费者热议。有消费者因此认为:“我违章被贴条了,由保险买单,真好啊。”事实上,“贴条险”只是打着保险旗号的“李鬼”,与保险并不沾边,很容易误导消费者。保监会网站昨日发布通知提醒消费者有关“贴条先”风险,并称,将对相关情况作进一步调查,及时公布调查结果。“贴条险”并非保险“贴条险”不属于保险的概念范畴。我国《保险法》规定,保险是指投保人根据合同约定,向保险人支付保险费,保险人对于合同约定的可能发生的事故因其发生所造成的财产损失承担赔偿保险金责任,或者当被保险人死亡、伤残、疾病或者达到合同约定的年龄、期限等条件时承担给付保险金责任的商业保险行为。由此可见,“贴条险”并非投保人与被保险人的法律关系,仅仅是利用保险的外衣进行商业宣传。并非保险公司经营行为《保险法》还规定:“保险业务由依照本法设立的保险公司以及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其他保险组织经营,其他单位和个人不得经营保险业务。”而据保监会目前掌握的情况,“贴条险”的经营主体是一家网络科技公司,不具备经营保险业务的资质。与保险精神不符保险的精神实质是风险管理,具有“经济补偿、资金融通和社会管理”的功能,既是一种经济制度,同时也是一种法律关系。而“贴条险”实质上是减少了违法者的违法成本,是一种不良的服务形式,也是一种不良的营销方式,与保险精神不符。“贴条险”不保险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各种手机APP应运而生,在给消费者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可能潜在巨大风险。消费者需警惕“贴条险”以下风险:一是“贴条险”并非保险,同时违背社会公序良俗,不受《保险法》等相关法律法规保护;二是购买“贴条险”需要消费者提供手机号码、车牌、车主等信息,存在较大的个人信息泄露风险;三是“贴条险”概念模糊,极易误导消费者,消费纠纷隐患多,消费维权难度大。